close
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冬至送火王傳承先民留下送火王過程儀式,
自從池府千歲來台後,沿襲傳統習俗於每次醮典中舉辦送火王,
直至清光緒12年(1886年),將軍苓仔寮保濟宮遷址改建於現址時,
池府千歲有感於庄內房舍多為易燃草茅,
柴堆又多,本地又是製作棉被的大本營,
尤其正值歲末寒冬,天乾地燥之際,火災屢傳,造成庄民極大損失與恐慌
乃在下降親選廟地時,旨示應於每年農曆冬至前一天晚上舉行送火王,藉此消弭火災,
此特殊年年送火王民俗活動迄今(2017)已有131年。
保濟宮冬至送火王科儀,由道士持水王爺(水德星君)的黑令旗和
火王爺(火德星君)的紅令旗進行,
並在5個方向的地上擺上火盆、一碗水、掃帚,
並揮動草蓆、掃帚和放鞭炮,
象徵「打火」、「趕走火神」。
最特別是「打火部」科儀前一晚,
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水王爺的黑色「水符」來保佑,
送火王最後將紙紮火王爺神祇請出庄外火化,
沿途家戶必須關燈,信眾再分享用來祭拜的「黑龜」呷平安。
冬天天乾物燥,加上苓子寮昔有「棉被窟」之名,棉被產業發達,更不能發生火災,
保濟宮冬至送火王受到庄民重視,得以傳承至今,
送火王選在冬至前舉行,與吃「冬至圓」一樣,
有送走厄運,祈求好運之意涵。
,乃在下降親選廟地時,旨示應於每年農曆冬至前一天晚上舉行送火王,藉此消弭火災,此特殊年年送火王民俗活動迄今(2017)已有131年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